中国是一个崇学崇读的国度,五千年文化积淀,读与学有其不可磨灭之功。一部《论语》,劈头就是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”。这是儒家。荀子算法家,推出的名篇便是《劝学篇》。说句刨根问底的话,“读书无用论”在中国文化史上市场是不大的,在普通老百姓中是不被推崇的,虽然有元一代有“七娼八丐九儒”之说,虽然旧时代的旧文人总体上总也不受“重用”。一读一学,不,一耕一读,是几千年中国旧社会持家“发家”的最高理想、“最优化”境界。我们今天重新去评价,即便以今人眼光来看,这种尊文之风,于国家于民族于社会,也是利大于弊的,也还是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所在罢。
其实考中国人崇读崇学,历来有两种态度,或曰两种方法,一种是硬的,一种是软的,硬的动手动武动拳头巴掌动戒尺动棍棒,软的动嘴皮动口舌动以情感人动晓以大义。比如贾政对宝玉的读书疏懒潦草,就一边气得浑身乱颤热泪滚滚一边大打出手,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劲道。这叫做体罚,叫做野蛮教育化,包括“头悬梁,针刺股”一路,至今不绝。而劝读劝学,苦口婆心,循循善诱,则又是一路。历史上的孟母教子、诸葛亮教子,乃至曾国藩教子,都是走的这一路线。以今人观之,这种教育法较妥,妥就妥在它是引导,是在营造一种崇读崇学劝读劝学的“软环境”。
说说今日,社会遽变,时代飙进。按说对读与学,人们的觉悟也应提到相应水平。然越现代便越复杂,越进化便越多样。倏尔进入商品时代,步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,便有声瞽而目迷者,比如一切向钱看,拜金元为师为父为祖宗八代,而将读与学,将书与本不屑一顾,嗤之以鼻,视之如粪土如草芥,小视轻视藐视鄙视之。此种情势之下,劝学劝读,便显得尤其重要,十分必要;营造一个好的劝学的软环境,便成为有爱国心有历史感有责任意识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、士人乃至平民百姓的一份意愿,一份职责。当然首先是党政部门、要害机关、说话算数的部门、单位、“头头”。某种意义上说,软环境,是首先从他们手里造出来的。
何谓劝学软环境?软与硬相对。硬即硬件,为写书编书出书读书的人拨款送书办图书馆开书店是硬环境,而广造舆论倡读倡学则是制造读与学的软环境。比如标语。现在这东西少了。少了不是绝迹。或者,我们可以按市场经济的术语,称之曰“广告”?那么,这广告便是营设“软环境”的重要载体、措施。很令人高兴,在一度高潮弥漫,新的“读书无用论”抬头之后,不少地方有眼光,有魄力,有远见,在诸如地铁里、街头上,贴出了好多劝学崇读的“标语”。其中有中国人的名言,也有外国名家的隽语,有的是著名书法家写就,有的还是书画搭配,有意有境,让人于把玩观赏中浸入一种诚心向读诚心向学诚心向善的氛围之中。这便是“软环境”了。上海、北京的地铁里,这个特点很明显。近日读书,见,“邢台读书广告走上大屏幕”,“成为牛城一道大风景”,于是格外心旷神怡。在上下班高峰期的“黄金时段”,电子大屏幕里便打出各种读书名言。真是好事。有的人这回注意了,有的人那回注意了,有的人好多次都注意,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了,这种崇读向学的软环境便形成了,便“悄然”形成了。
这是真正的“悄然”,是润物无声,是烟云弥盖,是清风徐来,是日积月累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崇学崇读崇书之风,便是这么形成的:非一日之功,有“水滴石穿,绳锯木断”之神效。我们今人,处跨世纪之交,值现代化之时,尤有义务,有能力,有责任,有条件营造此读与学的大氛围,软环境。此事意义重大,匹夫有责呵!